最近常聽到這樣的抱怨
「老闆做得又沒我好,在那邊碎碎念。不然你自己下來做啊」
關於這個抱怨我有不一樣的想法…
2020我開始招募員工、建立自己的系統(觀看我的過去財務獨立進度表)
在許多人眼中可能就是一種微型創業吧
開始學習管理 學習不單打獨鬥
過去自己是員工 現在試著不只從員工的角度來看事情
我之前閒著沒事的時候
非常喜歡聽一個YouTube頻道「英雄說書」
用現代的口語講述各個時代英雄的生平與事蹟、甚至提出不一樣的看法
曾經有一集 說書人阿睿把三國比喻成企業,在講三國不同領袖在現代會是什麼樣的老闆
參考連結:三國企業滿意度大調查!究竟誰才是網友心目中的好老闆?|【歷史大排名】#2
我發現,將三國套用在現在社會的事業,是一個很好的譬喻
接下來這個系列,就會用這個當作比喻,寫很多我在員工端及老闆端看到完全不一樣的事
簡述三國的階級區分
企業最簡單分法可以分成領導決策層、管理層、執行層
以三國大家最熟悉的蜀國來說
領導決策層-劉備-決定整間公司的方向及願景、做重大決策
管理層-孔明、龐統、法正-負責規劃、執行決策層的願景,管理執行層的細部計畫
執行層-五虎將(關羽、張飛、趙雲、黃忠、馬超)-負責執行管理層的計畫
執行層-僱員-小兵
正確的位置
每個人都應該在他正確的位置上
如果叫劉備去當軍師或是去打仗,想必會一塌糊塗
如果叫孔明去一對一單挑,絕對被秒殺
如果找張飛去當一國之君或是當軍師,也是亂七八糟
所以每個角色都必須在他的正確位置上,不然都沒辦法發揮真正的效果
經常會聽到
「老闆做得又沒我好,在那邊碎碎念。不然你自己下來做啊」
但是我認為當老闆的能力跟在基層的執行能力本來就是不一樣的
當老闆不一定要有基層的執行能力
那就跟小兵在喊說,孔明又沒多會打仗,叫他下來跟我打一場一樣

關於管理學
仔細剖析背後的心理學
大家感到不滿的應該是「這個人自己做得沒多好,卻又一直不滿意」
我覺得這個部分跟上位者懂不懂得「帶人帶心」比較有關係
老闆不一定需要會這個工作技能,但是他要懂得如何讓有這個技能的人願意開心幫他達成目標
這個部分影響的是「溝通能力」以及「管理學」
記得我的大學教授曾經說過
所謂管理學就是「如何能在大家都在良好的氣氛一起達成目標」
這就是上位者需要學習的了
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句話
「一個老闆如果什麼事都自己來,這個企業就完蛋了」
跟大家分享自己在創業上的小繆思
Think big and always open 共勉